用户注册    

泽州县切换站点
我的村庄

走进大阳古镇,感受泽州古韵

热点新闻|2019-05-07 13:58:13| 阅读量:867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位于泽州县境西北部,距晋城市区22公里处。位于北纬35°39′,东经112°47′。东与泽州县巴公镇为邻,西南和巴公镇陈沟工作站相连,西与下村镇毗邻,北和高平市马村镇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为52.58平方公里,占泽州县总面积的2.38%。全镇辖28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现有村民7945户。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这里是笙歌曼舞的诗境,是炊烟旧事的故乡;是盛极一时的古建兴郡与阳阿县治所,是繁华一世的九州针都所在的地方。

古镇被称为“三晋第一镇”,拥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 2008年10月,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阳古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仅地面古迹文物单体就有127个,文物类别主要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以及人文活动景观4大类,体现了旧大阳镇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宗教气息。

中国早期北方城镇的建筑常常受到“灵龟”理念的影响,大多以“龟形”进行空间布局。大阳古镇依山傍水,村庄沿阳阿河呈东西走向排列,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大阳人在古镇南北筑有四寨。俯视大阳古镇,古镇之西的大阳水库为龟尾,前河与后河之间的东西大阳为龟身,天柱塔处的大阳东端为龟首,纵横交错的古镇街区为龟壳,整个造型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灵龟造型。

大阳古镇是我国冶铁业发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为北方各诸侯国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生产的阳阿宝剑名震四方;明清时,大阳手工钢针远销海外,古镇自古享有“冶铁之乡”、“九州针都”的美誉。延续千年的炉火在古镇演绎着煤与铁、红与黑的辉煌历史。大阳手工制针工艺有七十二道工序,并形成了以街巷为线,以个体院落为点的规模。

下面,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同游览大阳古镇吧!

您看到的古建为贯利阁,它是大阳古镇九十三个阁的其中之一,是晋东南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贯利,指事功和利益,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辩九州之国,使同贯利”。“贯利”二字,今天基本就是指事业、财富,贯利阁处在古镇的艮位上,是阳光大道,意指人丁兴旺,这个位置也称为“财库,”,阁上供奉有送子观音、关公和太上老君。

大阳的商业文化离不开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和手工制针工艺。明清之际,大阳商人通过资本运作,不仅使自己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财,而且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大规模发展,对独特的城镇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阳古镇现存的五里长街,就是在明清形成的。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犹如一条蜿蜒的游龙,贯穿东西大阳,沿街各种店铺云集,与周边的民居、寺庙、楼阁完美地融为一体。

随着明清时期手工业制针中心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大阳古镇的萌芽和发展,古镇的城镇结构又一次经历了大的变化,手工作坊的出现,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都给了古镇新的发展力量,从而影响了城镇结构的变化。就大阳街区和民居现状看,保留至今的“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九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全方位地体现了商贸文化对大阳古镇建筑的影响。

大阳古镇以一条老街作为串联,将东西大阳连接起来。在这个有千年辉煌的历史古镇中,散落着大量的明清以来保存下来的民居。这些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阳四合院在防卫功能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还出现了一些三合院和九宫八卦式格局的院落。大阳的民居,套园特别多,房连房,楼接楼,空隙非常小。这与北方平原地区的四合院落迥然不同,属于典型的北方山区式庭院。

大阳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堪称山区里的“皇宫”,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是一处难得的具有“活化石”背景的古迹游览胜地。

来到大阳,当人少不了这碗热气腾腾的大阳馔面咯。

馔面,是大阳镇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配料讲究;制作好的馔面色泽光亮透明,风味独特,口感光滑如玉,吃一口回味无穷。馔面是存放在木制食盒里的兑了盐和碱的手工面条。它色金黄,味清香,煮熟滤水后加上高汤配以红绿菜梗间杂的或荤或素的菜,再撒上香菜和芝麻,其色、香、味俱全,可使数百人同时就餐!

责任编辑:小张
分享到